第1屆大地行者 珊瑚-鄭淑貞 訪問 (2020-06-15)

文:我愛一棵樹
設:長腳蟹

第一部曲:《Dora~Dora~Dora 》

在上水馬房旁邊有一間小房子,那房子的露台,一站上去,就好像給整遍草地包圍,珊瑚師姐由拍拖到新婚,甚至懷上大女的時候,也住在這房子。每天都有很多雀仔圍住這露台,有一隻叫得特別清晰,她好像不停地叫 Dora~Dora~Dora,恰恰呼叫著珊瑚的英文名,珊瑚每每聽到也喜悅地回應。老公每天,也為她準備好牛奶和雞蛋,駕車接送她去灣仔工作。當年,政府提出削減綜援,珊瑚作為社工,正正服務受影響的灣仔街坊。珊瑚要做政策倡議,成立關注組,幫單親和綜援家庭,為不公義發聲。

探索生命深度和緯度

一整日忙碌到連飯也吃不了,因為一方面要約見官員和議員,另一方面要陪伴街坊,同時孭起關注、互助、治療小組,更要幫忙擺街站,遊行,嗌咪,宏觀微觀用心用腦開展工作。懷著身孕的她,試過在忙碌過後暈倒送院,多年後回想,她會細勸自己懷孕時不要太投入激動。但她當刻真誠地用生命服務生命,只為街坊盡心盡力的爭取,以人為本是她的考量。
珊瑚投入工作,愛護丈夫,考取了兩個碩士,孕育了三個孩子,而同時開創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社區經濟,社會企業和養地活動。香港有位很重要的社企推手,說業界有三位對她有深深影響的人,其中一位就是鄭淑貞~珊瑚,珊瑚讓這位社企推手,感受到社企是一項教育項目,創造社會價值同時令社區更有人情味。這份人情味,涵蓋了珊瑚服務天地、社會、人民的溫度,這是一篇關於empowerment (充權 )的文章,從珊瑚探索生命深度和緯度中,令我們反思和肯定自己的道路,因為人生確實是可以如此精彩,充滿關懷,創造力和希望。

初出道理解死亡

珊瑚第一份工作,是在一間自由度比較高的老人院工作,她會組織活動和表演給老人家,試過唱粤曲和粉墨登場扮三少爺。有時需要夜宿,去確保老人家起床時安好。院舍的消毒氣味,令珊瑚患上了鼻敏感。而作為年青人,有時並不理解歲月的凋謝和人生的寂寞,她看到老人家,最開心,就是家人來探望的時候。但平常在安老院,有些老人家,吃飯就給一直催趕,逼住收菜收碗。不過,老人家都好像接受生命是如是的過。珊瑚亦發覺,在體制內要提出改變意見是不容易,最重要要學習如何有效表達,而獲得改善。
院內有一位很瀟灑的老人家,平常時很少和人互動,每天卻很自由出入,定時定候就會回來。有天珊瑚守夜更,早上她如常巡房查探各老人家起床狀況,她走進去這男子房間,如何喚他也不醒,原來他在睡眠中已經死去。原來死亡就是這般模樣,沒有先兆,這對珊瑚很深刻,她以後才明白這叫無常,死亡確實可以完全沒有預告,這促使珊瑚更珍惜生命,就算一息存在,也好好活出生命價值。

暸解家庭投入校園

當珊瑚轉職,去管理家務助理服務隊時,她隨隊到訪彩虹邨的不同家庭。她很珍惜每次生命的偶遇,每次謙虛聆聽每個家庭每個人,她才可確實幫到每個人的確切需要。她見過情深款款的老夫妻,如何相交多年亦充滿愛照顧彼此。她亦去過獨居老人的家,臭氣熏天,花了很多時間才建立關係,容許她們找家務助理員協助,清潔整理。珊瑚明白到,要幫人,先要尊重人,不要介入別人的生命。秉持溫柔的心去珍惜交織的緣份,因為每個在宇宙的生命,也是遇上自己的路徑,才促成今日的生命。
管理團隊時,珊瑚明白到若自己的生命被受重視,對待其他人的生命厚度,就變得不一樣。她無法每次落手落腳協助老人家,就只好提醒家務助理員,幫人沖涼前先測水溫。她亦關心每個家務助理員,多和她們傾談,發掘她們長短處,並去編配更合適工種。這令她們了暸自己心態,更明白自己的心,更投入生命再而服務生命。雖然珊瑚對管理和人事有專長,但她想多做輔導工作,更深入的了解生命,所以決心辭去穩定工作,全身再投入校園讀社工。

服務基層投入社區發展

珊瑚第一年讀書,玩得開心,但一實習,就鼓足幹勁去做上水臨屋區的 Community Development(社區發展),與街坊溝通,協助最後一批臨屋居民搬離。她每早踩單車上班,那時一幕幕上水美麗風景仍在她心上,更勾起小時侯回憶,她兒時住過上水,未有上水廣場前跨越那地方,就是農田,她會幫忙養雞的老婆婆收集雞蛋,很早生起愛護土地的心。
社區工作,喚起在地感情,但更重要是協助到當區居民。當時臨屋區的地下很常發現吸毒針筒,但同時亦有很多小朋友住在區內,她要組織這群小朋友一齊玩,逐漸感染他們一起改善生命。珊瑚會給他們一部相機,讓他們拍攝自己住的社區狀況,這種 participation (參與)讓小朋友很享受拍攝,更可以細眼看自己喜歡的地方,和希望帶來轉變的地方,是一種 empowerment (充權 )。Community Development,Participation & Empowerment (社區發展,參與和充權),很早已埋在珊瑚的心中。

開荒駐幼稚園社工

第二年讀書,在班主任莫 sir 帶領下,社工學生異常投入、忙碌和熱血,經常落區,參加社區服務和協助洗樓。珊瑚在畢業實習中,開荒做了首批駐幼稚園社工。她第一天上班,就印手指模畫上表情,手造了一批哈哈笑的匙扣,親手送給每個學生,告訴他們可以隨時去搵 Dora 姐姐,個個小朋友就圍住她叫她「多牙」姐姐。家長很喜歡她,因為那時很多跨境媽媽,她們的老公長時間在大陸工作,或有些是假單親移居在香港,珊瑚的實習社工角色,抒緩到她們不少育兒煩惱和生活的壓力。
珊瑚感受到小朋友,很在意和關心父母的反應,家庭關係的健康深深影響小孩成長,但當年「包二奶」風氣盛行令家庭充滿衝突和張力。所以她十分願意舉辦家長工作坊,令有需要幫助的家庭找得到她,亦可以分享一些親子溝通技巧,譬如 《I message》, 讓媽咪不開心時,都可以對孩子表達感受,不只是發洩和遷怒,令小朋友有健康成長空間。當年家長比較開放去接納社工,她憶述當年小朋友不會給標籤成 SEN 或ADHD,校方很滿意這些及早介入的社工服務和實際的關懷。珊瑚完成實習,離開學校時,親手造了百多個鎖匙扣送給小朋友和老師,彼此難捨難離。實習,對於一些人來說只是蜻蜒點水,但珊瑚投進了深深的情意和生命力,令所有參與者的生命變得不一樣。

第二部曲:《生命中涓滴匯流的愛》

兩件小事

懂得閱讀生命中的小事,往往更早掌握其對人生命道路上的啟發。珊瑚小時候,與三哥撿過一隻被遺棄的小狗回家,爸爸反對,媽媽接納,她把小狗養下來。她見小狗每每有不舒服,會自己跑去公園找野草吃,吃完就痊癒。她感受到生命本身和食物的治癒力。長大後,她患上鼻敏感,但在她誕下大女後,就不藥而癒;她懷孕前,曾經歷近百日在咳,她看食療書找來麥冬川貝一煲,一次就止咳。這促使她,更看重深究食物和人體的關係,亦令她將生病當成生命課堂,每次更仔細體證修身和養生的反思。
另一件小事,是珊瑚想把街頭美麗的蝴蝶,帶給媽媽看。放在盒中,帶回家𥚃,蝴蝶已奄奄一息,她很傷心。但長大後,才明白這是莊子說要「以鳥養鳥」,而不是「以子養鳥」。對生命的美麗,予以完完全全的尊重,不要干預生命,這造就她更愛小動物愛大自然和愛人。兩個小故事,有一個連結點,原來珊瑚很愛自己的媽媽,她對人生深度緯度探索,源於媽媽慈愛的心。

珊瑚的媽媽

珊瑚媽媽對人好,有好的東西,一定和人分享。自己不吃,都熱心分給別人吃。照顧子女,照顧街坊,照顧一族人。惜物惜福,從來都唔會有剩餸,所有物品都會物盡其用,或者真正不再合適,會再拿去社區配對,環保到不得了。她又會讓子女一起幫手準備食材,分配包糭包角仔,數量多到不能停手,這也自小磨練珊瑚有精準的手藝和舌頭。媽媽教她表裏一致,每一種媽媽的特質,也恰恰影響珊瑚長大的成就。媽媽的愛,透徹在她對人對天地對社會的關懷。

帶珊瑚冒險的三哥

珊瑚愛小動物和植物,少時候,她和妹妹也愛跟三哥周圍走。因為細個無錢,所以他們想到很多玩意,因而愛上冒險。那時家住旺角,趁爸媽不在家,就不買票跳上柴油火車。有時候,坐到大埔墟前跳下車,在瀑布玩水,但事實上珊瑚不懂游水;有時侯,則在沙田跳車,那時火車站對出,就是泥灘。她們愈玩愈出,有次玩到黃昏,潮汐回漲,小小的珊瑚雙腳深陷泥𥚃,如何也拔不出來,她沒有向哥哥求救,因為他離很遠而且玩得高興。珊瑚知道愈掙扎就愈深陷,最後只有放輕每步放空想法,輕輕地為自己逃脫,危險與死亡在不少這樣的回憶中擦身而過。
三哥還在旺角火車站,教她踩單車,讓她往洗衣街的大斜路衝下去,信念就是在不懼怕中紥根,不放棄也讓珊瑚學懂踩單車了。這些冒險讓珊瑚愛上大自然,充滿勇氣。

認識清水

珊瑚在讀大學時認識清水,第二年分組時和她編在一起,異常投契,會一起遊山玩水,又會與在大排檔彈結他唱民歌。她和清水畢業後,有一段時間要協助教授的研究,去法援處訪問離婚男女,法援職員看見她們的投入聆聽,便不停轉介個案,給她們做訪問。珊瑚正準備結婚,憧憬著愛情,卻每日都聽著離婚故事,尤其下午接手的個案會是特別難堪。一直聽著,漸漸歸納出離婚夫妻,很多時明明講同一件事,卻有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版本。
珊瑚發現愛侶在一起時,明明很喜歡,但一結婚就有好多 expectations(期望),在生活中很多時只講自己原則,而活出衝突。慢慢把批評放很大,欣賞放很小。很多人沒有想過嫁娶,學問很大,其實包含著同時嫁娶了對方原生家庭的文化,更有可能受雙方整個家族歷史意識影響。結婚可以很複雜,亦可以好簡單,對方往往是自己一面鏡。這種醒悟有否為珊瑚的婚姻加分,不得而知,但她更了解何為關係。亦深深相信「不可含怒到日落」,夫妻間有不滿意,要好好的說出來,好好地理解對方,和自己。

由拍拖到結婚的大地行者

學識了踩單車的珊瑚,之後和同學相約,竟在踩單車時,邂逅上自己的終生伴侶。珊瑚的初戀情人,就是和她真誠相愛共諧白首的丈夫。她們相愛,拍拖,在結婚前一起報讀大地行者課程。行者的經歷,就好像給他倆,一個自然洗禮的婚前輔導。一起經歷大自然體驗,亦從中,開啟了珊瑚六感。在自然美學課中,她讓大家注視一縷輕煙。她認識清水是在城大,行者課亦有很多重回城大的課堂,和往城大后山探索。更在沙螺洞中黑夜體驗、蘇麗珍分享綠色力量、知秋對老子的解讀啓發,流水學習法、行者間的友誼、和在音樂農莊共建「不戇居」,都令她感覺深刻。
她們完成行者課程前,已結了婚,最深刻的經歷,是兩公婆實習完,總結會和知秋開到深夜。一個地方轉一個地方再轉到知秋家,她們上到天台就看到「不斷撿討」四隻大字,雖然最後澄清了那四字為「不斷撿土」,但那次檢討的蕩氣仍縈繞在心中。清水的邀請,造就珊瑚兩夫妻成首屆的大地行者,而珊瑚一直正面地影響著後來的行者,美好就是這樣傳揚下去。生命中每一件小事,如肯正視她們,會如海底下多群居的珊瑚,涓滴匯流成影響更多生命的美好樂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