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屆大地行者 楓葉-黃嘉靈 訪問 (2020-05-30)

文:我愛一棵樹
設:長腳蟹

咦,是幾時認識的?

咦,你認識楓葉嗎?是幾時認識的?
是她讀中大,從 Biochem 轉去讀 Sociology, 去關心人文歷史第三世界經濟時?還是她畢業時,為了尋社區經濟另類出路,加入城大合作社的時候?或者是她不忿國內菜傾銷,犧牲農民利益,而加入本地耕種,暸解一棵菜整個成長過程的時候?還是她加入舞蹈社,讓視障人士共融一起舞翩翩之時?
你認識楓葉,有可能在自然學校,在她參加第六屆,歷史上唯一一屆,自由捐獻的大地行者課程之時?或是在她畢業即受邀成為幹事,幫忙重修協會憲章那幾年?還是當她成為自校四大創校老師,併肩和知秋,海星,小雨,在開校教第一堂課的時候?還是看著她揹著試卷,和同學上溪邊測驗之時?

充滿歡欣

也有可能認識楓葉,是在暴風雨中,看著她帶隊露營?或在小朋友安睡後,她和森林教室導師點起營火,撥著扇煮麵豉湯暢飲之時?抑或當小朋友,如痴如醉追聽她說故事之時?還是看她在大埔滘,把大風吹+收賣佬+貓頭鷹與烏鴉,併合成一個親子遊戲,大家笑個不停時候?
與楓葉相處充滿歡欣,每一刻也是真心喜樂,感受到她的赤子之心,亦感受快樂背後充滿平靜智慧。縱使她橫跨了不同角色,但她和你接觸的每一刻,只感受到她每刻也滿滿地活在當下,傾注了生命,充滿對別人的真摰和關懷。容我和大家放慢腳步,一起來欣賞楓葉的故事。

專長是調和

當年知秋邀請楓葉,進入自校創建團隊,打動楓葉參與的,是知秋告訴她「功成不必在我」。敎育孩子,推動這麼重要的自然學校概念,就算未必一推而成功,至少傾注的力量不會白費,因為可以一代一代延續地開創下去。當知秋反問楓葉,有甚麼專長可以幫助開校,楓葉說擅於調和,事後雖覺一語成讖,但她在大學時,就知道盡力去明白兩邊想法的重要。
明白兩邊想法,不是和稀泥,而是在雙方各有矛盾,甚至去到爭拗時,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: 第一,各自只會堅持自己道理正確,但往往會忽略自己盲點。只要平靜時,指出雙方所看不到的盲點,往往令大家更看得清真象。第二,通常看不過眼對方的觀點,就是在對方身上看出,不能接受自己的部份。愈礙眼,愈是接受不到。如果能多些反省自己,就不用純批評別人,避免造成衝突。
楓葉會好好運用這些觀察,而且樂意代入對方角度。她平常內心也比較平靜,很少脾氣,能靜心聆聽和理解不同方面心底說法,所以她是調解能手。但有時,看見小朋友爭拗,她有不同看法,甚至覺得不用出面和解。看見他們嗌完交,轉頭就自覺地講對唔住。對方連氣也消去,瞬間又併肩玩在一起。孩子這些舉動所含的智慧,往往令她深受啟發。

受小孩啟發

楓葉還記得,現在已是大學生的小松鼠,當年小學插班,來學校面試。聽見有廚餘回收箱雙眼發光,問著學校是怎樣處理廚餘。學生對這方面,有深感受,因而推動著楓葉會帶學生觀察回收店鋪,去置樂花園看著回收店分類處理,形形色色的回收物資。更看到回收商,除了買賣,多行一步,刻意把賣菜發泡膠箱收集,發回給農夫。這些充滿心思的舉動,令楓葉和學生更珍惜源頭減廢。
很多和學生的互動,仍在楓葉心頭,當她說起小朋友可愛,楓葉雙眼也發著光。說的不是單純主觀感覺,往往是說出具體事例。自校有個傳統,會說《好人好事》,說出學生的事例來讚賞他們的表現。這些方法令楓葉,能把觸動心靈的事,如實描繪出來。這交織令她更懂得欣賞孩子,亦令學生愛上和她溝通。當年創校時期,學生數量每學期增一倍,楓葉和老師們除教學外,更是每晚開會到夜深。有學生拍著她膊頭說:「楓葉,辛苦你啊!」,亦有學生告訴她:「楓葉,你唔好再收新學生,如果咁多人,我會退學㗎!」。和學生的溝通,情誼充滿真摰,他們小學,中學,甚至乎大學畢業後,仍保持和她聯絡,彼此掛念和互相支持。